编者按:说到中国银行和可口可乐的中文LOGO ,大家可能会想到香港设计教父靳埭强和陈幼坚。但你不知道的是,香港设计史上,有一个比教父更厉害的教父。阅读本文,为你揭秘香港设计史。
编者注:由于香港设计与欧洲、美国、日本息息相关,建议大家先阅读这三篇:
香港自古以来作为中国一部分,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源,但同时又历经156年的西方统治,注定其文化基因会产生特殊成分,这些文化特质体现在了流行曲、武侠小说、电影制作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一定国际影响,而其中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香港设计。
香港设计起步较晚,但发展突飞猛进,很快涌现出大批人才产生了国际影响力,成为「远东设计风貌」中的代表地区。而回归前夕,香港设计师也开始热衷频繁往返内地,与国内设计师或艺术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且逐渐开展在内地的业务,对内地的设计风貌也产生一定的冲击。
香港跟深圳在地缘上亲密无间,深圳近年被册封为中国设计之都,其地位来源与香港的影响是否有关系呢?香港设计是如何走向国际的?香港设计对中国设计师又存在什么影响跟启发?香港设计发展到目前是否青黄不接?
带着这些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聊聊香港的现代设计。
我们在上一期聊日本设计时,谈到「远东平面设计风貌」,其实香港就是这种风貌的代表中心,不清楚这个风貌的朋友们可以去回顾上一期内容:《日本的设计水平为什么那么高?》。我们这里大致给出几张海报让大家感受一下。
香港的现代设计发展比内地要早大致20年时间,也就是1960年左右启动,至今时间长达60年,期间出现大量优秀设计人才与优秀设计,屡屡斩获国际设计大奖,并且对于香港文化的推动,创意产业的提升,作出了诸多突出贡献。香港得以成为远东设计风貌的代表有几个重要原因,包括了地域、政府态度跟教育等。
但在叙述这些原因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来点地理知识的普及,就是什么叫「远东地区」?
远东其实是欧洲人的概念,是指以欧洲为中心后,东边的国家,所以远东前面就有了「近东」及「中东」了,中东地区因为物质资源太丰富,常年战争不断所以比较知名,近东极少听,远东是随着亚洲几个国家的崛起所以颇为知名。
远东传统意义上包含的国家有:中国(当然包含了港澳台)、朝鲜、韩国、日本、蒙古、菲律宾、越南、新加坡、俄罗斯东部等等。而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圈里谈远东风貌一般不含日本,原因是日本设计足够厉害可以独立成项了,好比一个明星组合里某个成员爆红,独立单飞的情况一样。
而香港平面设计,在国际印象中,也基本满足单飞的条件,当然我说的仅仅是平面设计。我们将话题回到形成这个情况的原因,看看是否有值得内地设计圈学习借鉴的地方。
1. 地域
香港沿海地区非常多,并且地理上处于亚洲心脏地带,交通优势非常明显,通常也被视为通往中国内地的一个门户,于是成为了内地、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及泛太平洋地区交流的中心。
而且香港过去被英国统治了一个多世纪,让市民都兼备两种文化血统,精通中英文,并且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时尚有足够的包容度,随着商业发展与经济腾飞,香港人也习惯让子女海外留学,这个留学群体就包含了大量设计师,留学归来的设计师带来诸多国际化设计语言,同时也吸引一部分优秀设计师来港发展,这一块我们后面将会详细描述。
2. 政府态度
60年代开始,香港旅游业开始兴起,大量国际友人访港,于是1966年香港政府就成立了「香港贸易发展局」,跟当时的香港平面设计发展处在同一个时间,这个机构的职能主要是向世界推广香港,由此就产生了大量的设计需求,并且香港政府有意借助设计为推广手段,重视设计的环节与效果,促使香港设计风格的逐步形成,这种风格就类似日本的双轨制,既有东方韵味又符合国际主流。
香港第一代设计师也由此开始出现。其中包括了王无邪、石汉瑞、靳埭强、施养德、高文安、周志波、张树新、郭乐山等人。
香港政府对于设计的价值是深信不疑的,所以香港回归后, 在2001年成立了「香港设计中心」,这个机构获得特区政府鼎力支持,目的是推动香港成为具备高度竞争力及享誉国际的设计资源中心,除了设计技能的提升技巧与设计思想的交流外,香港设计中心也考虑到设计产业所需的相关技能,比方财经、市场推广、设计生产的管理等,常年举办讲座、展览、赛事等活动,并且通过媒介宣传香港设计,鼓励大家参与并重视设计,所以对香港设计又产生了一次非常重大及有意义的推动。
这一点,有点类似美国设计,香港设计对商业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但同时力求在艺术上找到恰当的平衡。
3. 教育
由于政府对设计创意产业的重视,教育上也同步获得了体现,60年代末香港就开始出现设计专业大学,跟香港设计同步发展,香港设计教育非常专业,开放性强,多元化,并且前沿而务实。
香港设计大学集合了诸多优秀师资,以全英文方式授课,由于地域的优势,可以获取到国际最新的专业教学资料,还经常聘请国际一流的商业设计师来做客座教授,带来世界前沿的设计资讯,提供大量水平优质的选修课,这种教学配置及质量让香港的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国际上具有全方位技能及竞争力,从而良性促进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
对于香港设计大师,内地熟知的主要是靳埭强、陈幼坚跟李永铨等,而有一位比前面诸位辈分更高的香港设计奠基人却不太被人谈论,好比一谈香港栋笃笑首先想到黄子华,而忽略了开山鼻祖许冠文一般。
这位大师有着纯正中国名字却并非中国人,这也是让他在内地不够知名的其中一个原因,他生于奥地利,在美国学习设计,法国深造,最后扎根香港发展,他就是在香港设计圈里鼎鼎大名,被公认为香港平面设计之父,类似黑帮里「阿公」这种级别的石汉瑞先生。
石汉瑞1934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5岁移居美国,在纽约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成年后在纽约市立 Hunter学院学习设计,毕业后去了耶鲁大学攻读艺术硕士,读完再去法国巴黎深造,所以石先生属于超高学历类型的设计师,期间他师从美国「纽约派」大师保罗·兰德及包豪斯1925年毕业留校的鼎鼎有名的设计大师赫伯特·拜耶,所以石汉瑞先生严格来说,其实属于包豪斯血统比较纯正的第三代传人。按辈分来说,他跟在哈佛学习的贝律铭先生(著名华裔建筑师)是同属一个辈分的。
石汉瑞来港发展也算机缘巧合,1961时27岁的他受香港《亚洲杂志》的邀请,担任设计总监,从而开始他的平面设计职业生涯。当时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美国此前为了方便从亚洲市场获得物资储备,对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所推行的政策是大力扶持其工商业的发展,有了这个前提,香港工商业逐渐兴起,而香港设计与其同步获得发展。由此也可以发现,所以很多大师的诞生都会基于一些社会变革的背景。
在《亚洲杂志》工作了不到4年的石汉瑞,在1964年30岁时独立创业,创办品牌创建与战略咨询公司,以企业形象设计为主要业务,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平面设计工作,是香港最早推行企业形象设计的第一人。而当时香港人对于什么是现代设计,仍然一片模糊。
石汉瑞的代表作非常多,而且合作的都是大牌客户,首当其冲的就是当时的港英政府,比方石汉瑞设计了香港赛马会标志、汇丰银行标志,甚至是渣打银行发行的港币设计。70年代的石汉瑞在香港设计界已经是如日中天,有非常权威的地位。
也许因为在《亚洲杂志》任职的缘故,当时的石汉瑞就已经在不断研究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在香港开创了跨文化设计的先河。对后来的靳埭强及陈幼坚产生巨大的帮助作用。
独立创业后的石汉瑞更是将这种跨文化设计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前后服务了上百家香港大型企业或机构,石汉瑞平面设计作品的三个主要的特征分别是:创造性的字体设计、独特的实物与文字结合、跨文化的图像结合。而他几乎所有服务香港的作品都基本包含一种设计语言,就是东西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中保持一种独特的跨文化风格,比方下面这些作品:
石汉瑞运用中信泰富的英文字母「CITIC」进行创作,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将五个字母设计成中国传统灯笼的造型,同时又与企业中文名称的「中」相呼应,寓意着吉祥、信赖以及积极向上的企业经营理念,鲜红的标准色则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谓巧妙之极,浑然天成。
如果要在此讲述完石汉瑞的全部代表作并不可能,所以大致展示了一些可以说明其风格的作品,石汉瑞在香港的成就是公认的,虽然石汉瑞擅长做出东方韵味或者中西结合的作品,但他其实完全不懂中文,这是一件颇为神奇的事情,类似的情况还有最知名的中国绘画史是美国作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完成的。
1972年,38岁的石汉瑞主力参与发起香港设计师协会的成立,1975年41岁的他被选为香港协会主席。同时石汉瑞还是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中唯一代表香港的会员。
2004年时,已经70岁的石汉瑞获得了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曾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包括亚欧基金商标奖、日本创意 (Idea) 杂志世界大师等称誉,以及被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评为20世纪设计大师。2006年(72岁)奥地利政府为了表彰他对香港和奥地利两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授予他金级荣誉勋章。
设计之余,石汉瑞也非常热心于香港的设计教育,60岁过后,出版了诸多重要的设计书籍,比方《跨文化设计 — 国际市场的沟通及交流》,如今已经84岁的石汉瑞先生仍然定居于香港,但是一般的活动已经鲜见其现身。
提起香港设计师,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香港设计教父靳埭强先生,他有诸多前无古人的创举,比方首位以设计师身份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获赠市政局设计大奖、首位名列世界平面设计师名人录的华人,并被英国选为二十世纪杰出艺术家及设计师等,在全球设计界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业内都亲切的称呼他为「靳叔」。
靳叔1942年出生于广州番禺,15岁才跟随父亲到香港定居,所以并非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靳叔祖父是广州有名的民间工艺师,从事灰塑建筑装饰艺术,还曾做过领班,参与广州陈家祠的灰塑修建。同时伯父靳微天及姑母靳思薇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是香港著名的画家。弟弟靳杰强是物理学博士,但受家庭人员的艺术背景影响,在国画方面也小有成就,跟靳叔多次在香港及美国举办二人联展,非常有意思。
很多人其实都知道靳叔并非学设计或者艺术出身的,而是一名裁缝,而且还是从学徒开始。1957年,刚刚到港15岁的靳叔因为不忍心父亲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庭的开支,虽然怀着艺术家理想,但必须先帮家里维持生计,所以就出来找了一份裁缝学徒的工作,从搞卫生等粗重杂碎活开始,通过努力的学习,很快成为裁缝师傅,每天早出晚归,早上9点到晚上9点,并且一做就做了十年。
这十年之间靳叔内心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梦,所以每逢周日有半天假期,就会跟大伯父学习水彩跟素描等基本功。终于,靳叔的人生转机在60年代末出现,这时候的香港刚刚经历「六七暴动」不久,港英政府对华人变得相对友善,实施「积极不干预政策」刺激香港经济,带动轻工业发展,其中就包括了设计业,而此时此刻,来自西方的设计师石汉瑞已经独立创业,经营图语设计公司,事业发展如日中天。
这一年,港中文大学开设了校外进修部的一个设计夜间课程班,授课老师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王无邪(香港著名水墨画家及设计师),跟留学德国的钟培正,课程恰好就是教授德国包豪斯设计理论及平面设计。
靳叔被课程吸引了,马上报名。但课程是晚上7点开课,而他晚上9点半才能下班,刚好时间重叠,幸运的是靳叔当时的老板非常赏识他,同意他只要完成工作就能提前下班。通过这种方式靳叔白天做裁缝晚上学设计,此时的靳叔25岁。这里我们推导了一下,靳叔按如此这般的师徒传承关系,属于包豪斯的第四代传人。
靳叔最具代表性的是水墨风格系列作品,但其实靳叔刚刚出道时候,一直做的都是非常包豪斯的设计,1967年,就在靳叔通过夜校学习设计三个月后,经同学介绍就去了玉屋百货做设计员,正式开始第一份设计工作,主要做橱窗设计及促销广告,历时一年。随后去了老师钟培正先生经营的恒美商业设计公司,从设计员开始,两年做到设计指导,4年做到设计总监,基本上恒美大部分成功案例都出自靳叔之手,在恒美靳叔一共呆了8年,这个时候的靳叔已经由懵懂少年成为一个成熟设计师。
而且这个期间的他还是一头长发的男子,但是已经找不到太多年轻时候的图片,长发形象一直伴随他到50岁。按时间推算,当时正值披头士风靡全港的时候,我们看回当时的男明星也普遍如此,比如粤语歌之父许冠杰先生。
在做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及美国式的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过程中,靳叔曾经把美国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融入水墨画中,呈现机械型、几何型的效果。获得启发后,靳叔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自己追他人的潮流,不是自己开创潮流?」于是开始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传统书法的笔触被他大胆地融入设计,荷花、水墨、汉字这些极具中国文化意味的元素开始出现在他作品中。「靳氏风格」的设计开始自成一派。
这个时候离开恒美的靳叔也开始正式自立门户,当时处于80年代初,他与同学张树新及几位旧同事合伙创业,成立新思域设计制作,这就是他现在公司「靳与刘」的前身。靳与刘当中的刘是指合伙人刘小康,同样是香港著名设计大师,代表作就是屈臣氏的包装设计。跟很多大师的情况雷同,经典的作品总是从独立经营公司后开始产生,而第一个让靳叔声名大噪的就是中国银行的标志。
1980年,靳埭强被中银集团总行委以设计标志,靳叔当时向中银集团总行香港分行的主管索要五位数报酬,他们觉得是天价,因为内地工人一个月工资才36元。国内设计师设计一个标志才几十元。
受到古钱币的启发,靳叔以中国古钱币为基本形态,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又暗合天圆地方的意象。「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靳叔说,「如何让一张白纸变得好看?最重要是尝试、运用想象力让它独特,有趣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银行开始在内地公开使用这个标志。而靳叔凭此获得CA奖(美国传达艺术奖),名噪一时,这个时候的靳叔刚好40不惑。
靳叔在香港做设计的岁月里,服务了大量知名的企业,跟这些知名品牌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对方。其实关于这部分,让设计师很有感触,就是为何要视每一个项目都是自己的孩子般,因为当设计师服务了这些企业,就等于做了一项投资,如果你用足了心思让设计趋于完美,为客户充分考虑并全力以赴时,当这些品牌获得了发展,设计师也是受益者之一。比方靳叔服务荣华月饼时,荣华也并非一个大牌饼家,同样的例子非常多,当这些品牌壮大时,提供设计服务的企业也会收到福荫,成为设计企业一笔有形的财产及品牌背书。
靳叔前后服务过的知名品牌包括:太太口服液、荣华饼家、樱雪沐浴露、嘉顿、麒麟啤酒、周生生珠宝等等。
随着香港回归,靳叔的靳与刘设计咨询公司也参与服务诸多内地项目,其中著名的有重庆市政府项目,就是重庆城市标志的设计。这个项目非常值得谈一谈,因为靳叔曾经说过:这是记忆里最困难的设计工作。
这个标志诞生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重庆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任何一个具象的东西,如朝天门、解放碑、大礼堂等,都很难代表重庆。难就难在要得到当地市民的普遍认可。」为了充分了解这座城市,靳叔从五所大学找来设计专业学生座谈,了解重庆文化,收集大量资料。经过无数次修改,最终定稿的城标图案是两个人形的「庆」字。「庆」字的形象如手舞足蹈的人,喻意重庆人乐观向上的性格,也有「巴」文化「宽厚乐天」的意蕴;两个「庆」字叠加,又有「重」的意义,也体现了重庆作为超大城市接纳众多外来人口,兼容并蓄的特点。
这个项目靳叔的设计费高达7位数,虽然设计费用不菲,但是靳叔说这是一个亏本的项目,因为整个项目历经了两年的时长才完成。由此我们再次要强调,一个标志的诞生并非单纯绘制一个图形那么的简单,大型项目中,设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可以非常高,同时也强调,不要认为设计的价格很低廉,尽管是7位数都亏本了。
回顾起来,靳叔十年裁缝的工作背景对他的设计态度影响也很大,这种感受出自他本人:因为做衣服需要耐心,一针一线,跟设计很像,而且当时的衣服都是定制为主,你胖一些或者瘦一些都决定了衣服的差异,这点跟设计工作就更加像了。每一个项目来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客户是谁,要求我们做什么,但是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围绕适合他本人的需求去走的。
靳叔50多年的设计历程,兼顾了设计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并且到了后期将诸多精力放在了国画的研究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画家,也圆了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此期间获奖无数,个人荣誉加上靳与刘公司获得的奖项高达500多项,成为香港当之无愧的设计教父,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这些:
另外,在香港地区,靳叔更是以设计师身份获得以下荣誉:
罗列完这些荣誉显然不可能,靳叔跟诸多大师一样,年长后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扶持后辈的成长上,比方香港第四代设计师的代表人物李永铨就是师从靳叔。靳叔也出版了诸多著作,比方《平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日本设计师对谈录》等,我在前年也曾购买他的新书《设计心法100+1》,获益良多。
靳叔的故事还有很多,比方受李嘉诚邀约出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比方在1999年为热爱设计的年轻人创立了「靳埭强设计奖」,又比方跟美国著名设计大师保罗兰德(就是那个收乔布斯10万美元标志设计费,要求只出一个方案并且不修改的平面设计师大师)、跟日本平面设计之父龟仓雄策交往的故事等。
这些足以聊三集,但今天我们先聊到这里,有机会我们再来展开,并且提供更多靳叔的设计作品进行赏析。
最后补充一点靳叔的思想,其实靳叔在不同的场合跟著作都谈过他的创作理念,我在相对充分的了解后,针对泛数码设计的时代,觉得特别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要做到「意在笔先」,就是创作前先要在我们的脑里产生好的创意,然后再借助电脑等工具将创意完全表现出来。对于现在许多做设计的年轻人来说,离开了电脑就做不出东西,其实是很不健康的现象,真正好的作品饱含设计师的全部激情,这些仅靠电脑是远远不够的。「意在笔先」是中国传统使用工具的观念,无论用什么工具,笔或者电脑,或者将来有什么新的工具,做创作时,意在先,这是永恒的概念。
聊到香港设计,当聊完靳埭强大家也基本能猜到接下来会聊谁,自然就是香港第三代设计师的代表人物陈幼坚,他的成就跟靳埭强可谓旗鼓相当,所以继靳埭强被封香港设计教父后,他也被封为香港设计教主,按文无第一的原则,也无谓去为他们的成就分一个高低,就好比香港歌坛的谭咏麟张国荣,你喜欢谁都是对的。
陈幼坚在国际上的名声是超越了诸多香港著名设计师的,他职业生涯当中获得了600多个奖项,其中更是以国际奖项为主,包括美国、英国及日本的设计大奖,特别在日本,他的名声就跟成龙在演艺圈一样的响当当,也有很多人评价他的作品受日本风格影响很大,后来他自己也回应过非常喜欢日本设计,在1991年及2002年他曾受日本东京邀约,举办了「东方汇合西方」、「东情西韵」个人展览。
跟前面两位大师一样,石汉瑞是「跨文化设计」,靳埭强是「中国传统结合西方现代」,陈幼坚则是「东情西韵」,都离不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路径,个人认为这是可以给内地设计师一些重大启发的。
相对陈幼坚的名声地位,令人感到非常不解的是原来他并非设计科班出生,也没有严谨的设计专业学习经历。
陈幼坚1950年出生在香港,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水果摊主,母亲是澳门人,也是普通家庭主妇,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陈幼坚小时候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兴趣也很广泛。中学时候入读了西味浓厚的嘉道理爵士中学,但这时候陈幼坚早恋了,交了女朋友的他有点无心向学,不久就辍学去机构做了十个月的代课教师,然后又无法忍受循规蹈矩的教学工作,幸亏在嘉道理爵士中学培养出不错的英文功底,陈幼坚去了一所外资广告公司做学徒,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期间他参加了一个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夜间设计课程的学习,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受过的设计教育经历。
20岁的陈幼坚从助理学徒开始,在广告界努力奋斗了十年,基本都在外国老板的公司里,这也是后来陈幼坚回忆让他得以从西方角度看东方的重要原因。
1980年,30岁的陈幼坚厌倦了广告公司的比稿情况跟复杂人事(当时的香港免费比稿成风,甚至引发了设计师集体抗议的运动),跟妻子一起出来独立创业,成立达尔讯广告公司,6年后更名为「陈幼坚广告设计公司」。
已经有40多载设计经历的陈幼坚代表作数不胜数,这里我们选择一部分来谈谈,比方为娱乐圈大咖们做的设计、可口可乐的中文标识设计,罗西尼手表的海报设计,香港城市形象设计。
很多人都不知道,陈幼坚在80年代为众多当红巨星设计过演唱会海报、唱片封面,其中有罗文、林子祥、梅艳芳、张学友、周华健跟张国荣等等,其中张国荣跟陈幼坚是合作最久的,整个八十年代,从初出道到89年告别演唱会《FINAL ENCOUNTER》陈幼坚都担任美术指导,一手包办他的个人大碟。但陈幼坚并没有将这些创作放到公司的案例当中,他认为这件事他的兴趣大于商业,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张国荣61岁冥寿时,陈幼坚参加一个访谈,才相对详细回顾了他跟哥哥的这段交情。
到了2000年时候,50岁的陈幼坚为罗西尼手表设计的海报,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也是我对其印象最深刻的设计之一,海报上的刻度不是以往的罗马数字或阿拉伯数字,而是换成了一些不完整的文字,但是时针的走动却能为每一时刻添上一笔,使其拼成一个完整的中文小写数字,简洁明了地体现了表盘的创意,这是中国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的一个极致体现,这样的设计产品不但美观而且极具趣味性。
2000年左右是陈幼坚名声鹊起的关键阶段,除了罗西尼手表海报外,他相继完成了诸多重要项目,比方北京申办奥运的招贴画,在日本举办「东情西韵」个展,还有就是完成了可口可乐的中文标识设计。在《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美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里谈过,可口可乐享誉全球的英文标识第一次改造由美国工业设计之父雷蒙·罗维完成,而陈幼坚在巨人之后承接中文标识设计的艰巨任务,可想而知需求方对他专业的认可和寄予的厚望,但也没有太多悬念,陈幼坚出色的完成了项目。
这是可口可乐中文标识自1979年进入中国以来首次大的变动。陈幼坚通过对「COCA-COLA」英文标识的仔细研究,发现其中的飘带和衬线笔划弧度的设计可以成为中西方两种字体风格相互映衬的契合点,经过巧妙的构思与反复的修改,为了和英文标识中斯宾塞(Spencerian s cript)衬线字体相互协调,他将之前传统的中文汉字改编设计成了弯曲流畅的「斯宾塞式」中文字体。从形式上看,多层次的飘柔丝带设计,和飘带中的银色边线,使标识更加富有时代感,经过微妙的调整和添加之后,原有的视觉元素被激活起来。从色彩上看,底色色彩为红色,字体色彩为白色银边,高纯度的红色与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银色边线则起到了降低饱和度的作用,再加上富有韵律的银白色飘带设计,使整个标识更加富有动感效果。
经过陈幼坚的创意设计,使可口可乐新的中文标识既有中国特点又兼具国际风范,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可口可乐家族的新成员。陈幼坚一直不断地发掘各种独特的创意思维,把已有的设计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进行解剖与重构,使作品完全脱离原本的面貌,诞生出新的意义和内涵。
2008年时,已经58岁的陈幼坚为香港政府主笔形象升级项目。
这次形象升级经过了全市调研,包括举行专业民意调查、咨询会、核心小组讨论、工作坊、设立专门网站、比赛等收集公众的意见和期望,最后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陈幼坚的设计。
这个设计改造引起了广泛讨论,有叫好有叫坏,其实这种类型的改造肯定无法一致叫好,总会有持相反意见的群体存在。
这里刚好可以谈一谈香港设计风格的问题,个人认为陈幼坚的这个城市形象改造是很符合香港设计风格里那种内核的,我在做这期内容时,专门去了一趟香港做详细观察,我希望身在当地来感受他们的设计氛围。
我为香港设计风格总结了几个特点:
所以为何我说陈幼坚的改造是符合香港设计精神内核,我们尝试将几张图放在一起比对,图片中我们看到香港的街景是全世界所独有的,具备非常突出东西交融的市井风格,一眼就能让人识别到:
你会发觉陈幼坚的这个形象图案是很符合香港设计给人的感觉,色彩丰富缤纷,既国际化又通俗化,有东方元素(龙)又具备西方形式(图形简洁),所以从这个角度刨析,陈幼坚的这个升级设计是很成功的,我们如果单纯从图案的好看与否来分析,未免太过浅薄了。
关于陈幼坚的故事大致聊到这里,他有诸多作品都是非常出色的,比如做了大量极为优秀的茶类商业设计,直到后来干脆自己创了一个品牌「MR CHAN 陈茶馆」,标识就是那个经典的佛手,又例如自己公司的标识四喜娃娃,早期阴阳鱼概念的日本西武百货VI 系统,不胜枚举,留待大家去发掘这些资料,自行品鉴。
客户跟设计师之间的结合就像婚姻一样,不存在一名设计师是通吃全部客户的,如同你再优秀也会有女生不喜欢你一样,就算顶级大师超级明星都不行,因为每一名设计师在长期设计创作中会形成作品风格与气质,这些是作为匹配客户的主要因素,假设我的企业及产品倾向更加柔美、细腻、奢侈、精致的展示风格,那么相对靳埭强及陈幼坚,我可能会首先倾向选择陈幼坚,因为他似乎更加擅长,跟他的气质也更吻合。
这期关于香港设计历史的内容先聊到这里,我们除了讲述香港现代设计的发展起源,还介绍了三位大师,分别是石汉瑞、靳埭强及陈幼坚,其实计划聊多一些,但最后发觉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这三位,聊多不如聊透,虽然最后发觉仍没有聊透,但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剩下的一些空间等待大家自行研究其实更好。